【叙事护理专辑】选择与坚持
时间:2024-10-10点击数:311次作者:313病区 陈洋
“每天来这里看望的家属多半还是不愿面对现实,一旦他们接受了现实就不忍再来,却不得不来。”
2021年夏天,我在ICU(重症监护室)实习时,带教老师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诧异钱老师的直白和一针见血,但细细想来她说的一点没错,在这个科室里待久了确实会有此肺腑之言。
回想起我来ICU报到的第一天,对这个科室的第一印象是“冷漠”,但这种“冷漠”却是有迹可循的。这里的病人很多处在浅昏迷状态,有的会住长达数年以上,清醒的可能微乎其微。家人探视的频率会逐渐从每周一次,延长为每月一次,然后是每半年一次,再然后就是遥遥无期。
这也许就是钱老师说的,作为病人家属“接受现实”的一个过程。在ICU你能最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人情冷暖”和“久病床前无孝子”。亲情不再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而成了“自私”的象征,这讽刺的道理让在此工作的人都逐渐习惯了用“冷漠”来包裹自己,毕竟她们见过太多太多亲情崩塌的瞬间。
在一群逐渐退缩的家属里,只有一个人是例外——6床爱娥的丈夫。十年前爱娥因为车祸导致颅脑损伤,此后一直处在浅昏迷状态。她的丈夫已经照顾了她十年,辗转了几家医院,最后他们选择了我们医院的ICU,从她住进来至今已经三年了,每天下午的探视时间丈夫都风雨无阻地来看她。
跟其他大部分家属一进来就笼罩着阴郁和悲伤不同,爱娥的丈夫每次来探视总是笑盈盈的,仿佛看着病榻上面目扭曲的爱娥,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
病床前,他俯下身,抚摸她的脑袋亲昵地说道:“我们爱娥今天乖不乖啊,有没有想我啊。”尽管床上的爱娥机械地瞪大着眼睛,丝毫没有反应,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分享的兴致,他开始有条不紊地谈起今天的所见所闻,也许只是希望能为妻子枯燥的一天增添一点乐趣。
ICU颅脑损伤患者会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护工会随时给予清洗。大部分家属探视时,都会以探视为主,不会主动动手给他们擦洗身体。而爱娥的丈夫是个例外,他会熟练地接过毛巾,为爱娥擦洗。他每天下午都来亲自帮妻子洗澡擦身,擦完以后给她全身都涂上婴儿爽身粉,全身涂得香香滑滑的,几乎是香的冲鼻。十年来,在医护团队专业的治疗和护理下,在丈夫爱的呵护下,她被照顾得很好。窗外的阳光透进来,照在爱娥肉乎乎的手臂上,这一刻爱娥像一个初生的宝宝。
我在监护室的最后一周,第一次见到了爱娥的女儿,她的情感控制力显然没有父亲好。她一边帮母亲擦身,一边同母亲说话,最后忍不住趴在母亲床头流泪:“妈妈,你快醒醒吧,你醒醒看看我吧”!但是父亲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始终没有流泪,反而拍拍女儿的肩膀以作安慰。他看向爱娥的眼神,仿佛坚信爱娥只是睡着了,坚信她终有一天会醒来。
面前的场景早已让我忍不住眼角含泪,但当我看向钱老师时,她却依然一脸平静,她说她已不知多少回见过类似的画面了,也许同理心的阈值早已和我这种刚实习的小姑娘没法比了。
我在感慨男人痴情的同时,却又觉得他十分可怜。十年的坚持和守候,并没有换来爱人的清醒,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这样的十年值得付出呢?如果这份坚持最终是没有结果的,那还有意义吗?
所有人都知道长时间待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是一种什么状态,有的人选择早早地放弃,有的人选择保留希望,但这份希望并不是医护人员给的,而是自己给的;与其说是病人的希望,不如说是家属残存的念想。
正式在临床工作以后,才懂得在疾病和飞来横祸面前,人类是脆弱且渺小的,我们都是普罗大众,没有金刚之身,我们要不顾一切地珍惜我们的生命,珍爱生活,好好活着。即使在无法避免地遭遇“不幸”,仍能选择坚持,选择坚守,选择好好活下去。
到2021年夏天为止,爱娥的丈夫仍未停止他的坚持,即便过去十年他始终没有接受妻子再也无法醒来的事实。也许我们都知道爱娥的结局,但也许也会有……
编辑:颜灵佳 校对:陈辉军 审核:王文荷 终审:尤国美 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