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专辑】ICU日常与抉择:救还是不救
时间:2024-09-05点击数:764次作者:重症医学科 叶旭峰
在医院的深处,有一个被凝重气氛笼罩的地方——ICU,重症监护室。这里,是生命的战场,也是抉择的十字路口。
每一天,ICU 的大门缓缓开启,医护人员们便踏入了这个充满挑战与未知的世界。病房里,仪器的蜂鸣声交织成一首紧张的交响曲,监护仪上每一次跳动的数字、每一个起伏的曲线,都可能预示着生命的转折。病床上的患者们,有的昏迷不醒,有的在痛苦中挣扎,而医护人员们则如战士般,时刻保持着警惕,与死神展开生死搏斗。
早上的交接班,医生和护士们神情严肃,认真地交流着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新的一天,可能会有奇迹发生,也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他们仔细查看病历,调整治疗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改善患者状况的细节。
一位年轻的护士,轻轻地为患者擦拭身体,动作轻柔而熟练。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但也难掩疲惫。这已经是她连续工作的多个小时,然而,她的专注从未有丝毫减少。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希望。
与此同时,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家属们则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和恐惧,每一次医生的出现,都让他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而在这紧张的日常中,最沉重、最艰难的部分,莫过于“救还是不救”的抉择。
有一个家庭,他们的顶梁柱,一位正值壮年的父亲,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被送进了 ICU。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被阴云笼罩,妻子在得知丈夫病情的那一刻,几乎瘫倒在地,孩子们的眼中也充满了惊恐。医生将家属们召集到一起,详细地讲解着病情,患者的情况非常危急,多个脏器出现衰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风险的治疗措施,而且费用高昂,即便如此,成功的几率也并不乐观。妻子紧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声音颤抖地求助医生:“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吗?”孩子们则默默地站在一旁,对未知的茫然。妻子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救,可能会让家庭背负沉重的债务,未来的生活充满艰辛;不救,她将永远失去心爱的丈夫,孩子们也将失去父亲。经过几天几夜的内心煎熬,妻子最终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试一试。于是,他们四处借钱,变卖了一些家产,只为了给丈夫争取一线生机。然而,命运总是残酷的,尽管他们付出了所有,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
在另一个角落,一位因严重的脑部疾病住进 ICU的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并没有明显地好转。医生告诉家属,继续治疗下去,可能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而且老人在治疗过程中承受了极大的痛苦。家属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儿子说着母亲一生辛勤劳作,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母亲。但看着母亲如今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他又心如刀绞。 女儿则认为,或许让母亲安详地离开,不再遭受更多的痛苦,才是对母亲的一种爱。经过痛苦的讨论和内心的挣扎,家属们最终决定尊重母亲的生命质量,选择了放弃进一步的积极治疗。
在 ICU 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这样的抉择每天都在上演。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无尽的痛苦和泪水。救,是因为对生命的执着和不舍;不救,有时也是出于对患者尊严和痛苦的考量。
而医护人员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要给予家属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他们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也深知每一个抉择的重量。
当最终的结局到来,无论是生命的延续还是离去,都让人感慨万分。那些成功救治的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让大家坚信生命的顽强与奇迹;而那些无法挽回的生命,则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懂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ICU 的日常,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而“救还是不救”的抉择,是这场战斗中最艰难的部分。它考验着人性、亲情、伦理和道德,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地思考和敬畏。但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尊重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以及他们家人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编辑:陈辉军 审核:王文荷 终审:尤国美 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