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普】秋季养生,你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2-08-26点击数:1835次作者:林慧容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傍晚的微风渐凉,微黄的梧桐叶缓缓飘落时,我们已经渐渐告别高温,迎来天高云淡的秋季。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养生、调养身体的好时节。秋季养生,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霜、霜降六个节气。秋季养生究竟该怎么养?你准备好了吗?
中医认为,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且随着气候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容易患病。同时,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燥症,因此主要针对凉和燥,做到“御凉防燥”。为了适应秋季气候变化特点,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依据中医理论,秋季养生一般具体从饮食、精神、起居生活和运动四方面进行调养。
饮食调养
食疗养生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秋季主凉和燥,就从润燥养肺、少辛多酸、防暑化湿、滋阴防燥这4个方面分别来阐述秋季饮食调养。
一、润燥养肺
燥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而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伤肺和人体津液。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记载: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
故而肺的保养和润燥滋阴、养血、益胃生津是秋季养生的重点。可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以润燥滋阴养血。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食糯米、小米、南瓜及粥以养阴益胃生津。
秋季重点养肺,而白色入肺,因此这段时间常吃藕、百合、白萝卜、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芡实、荸荠等清补柔润的“白色蔬果”,都可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健脾的作用。
此外,补充足量的水分和适当吃蔬果也能帮助滋阴润肺。应喝温热的白开水,少量多次饮用,而不是冷饮。当然,也可适当喝一些汤品,如百合冬瓜汤、山楂排骨汤、鲫鱼山楂汤、赤豆鲫鱼汤等。
二、少辛多酸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记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能收敛肺气、入肝保肝,辛味发散泻肺,因此秋天要少吃辛味食品以养肺,多吃酸味食物以补养肝气。应少吃葱、姜、蒜、辣椒、肉桂、花椒等辛香燥烈之品、烧烤类食物、零食及炒货干品等,以免助火伤津,多吃苹果、石榴、山楂、柠檬、葡萄、杨桃、柚子等水果和番茄等,以增加肝脏功能,达到补肝之目的,但要注意不可过量。
三、防暑化湿
初秋时节,天气仍比较热,空气潮湿,湿热并重,导致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减弱。这个时期的养生需重视防暑化湿,保护脾胃、补充水分为重点。
白扁豆、山药、茯苓、芡实、小米、赤小豆等健脾除湿药食两用品,特别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如出现口干舌燥等情况,可多加麦冬、石斛、太子参等。
立秋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逐渐转凉,要偏向温补,保护脾胃,忌吃寒凉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烫再吃。节制冷食冷饮。特别注意清洁卫生,不吃不洁瓜果,以免湿热、寒湿内蕴,诱发肠炎、痢疾。
四、滋阴防燥
秋季特别是深秋时节,人的阴气盛于外而阳气伏于内,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人体吸收储藏,但进补应以滋阴防燥为主,适应秋季收藏的自然规律,以防阴气内虚。
保持阴阳平衡,不宜进补大温大热食物,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鸡肉、鸭肉、鲫鱼、猪蹄、南瓜等。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进补山药、扁豆等以健脾补胃,生津益气。
三款秋季养生药膳
一、红豆莲子茯苓汤
秋季多燥,对于痰湿较重的人来说是祛湿的好时机。红豆、莲子、茯苓、山药等食材洗净,加水大火煮开,小火慢炖成汤,可健脾和胃燥湿,为秋季祛湿之佳品。
二、银耳百合羹
银耳、百合性味平和,二者一起煮羹饮用,可补气养阴、润肺止咳、宁心安神,适合容易上火、虚不受补的人,可在秋季经常服用。
三、增液汤
选玄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一起煎水代茶饮,能润一身之燥。适合阴虚体质者,可缓解糖尿病患者口干口渴、复发性口腔溃疡、习惯性便秘、慢性咽炎等症状。在秋季可常饮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七情不畅,百病丛生。因此调解情绪也是秋季保健的重要方面。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秋天许多人常有悲忧伤感的感觉,容易感到没有精神、情绪低落,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比率大幅提高。
要注意调节情绪,尽量乐观开朗豁达,平静内心,安宁神志,舒畅心胸,切忌悲忧伤感以损伤肺气。这样才能收敛神气,缓和秋气对肺金的伤害,同时又可守护元气,为冬季潜藏阳气做好准备。
起居生活调养
一、早起早睡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使志安宁;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
二、保持室内一定湿度
秋季空气干燥,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有利于肺部的润养。可选择加湿器,或是夜间在床头放一小盆水。
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还要注意居室的开窗通风换气,以助肺吐故纳新。
三、增减衣服
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侵袭。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一穿一脱受凉感冒。
初秋时期,盛夏余热未消,湿度较高,天气湿热并重。这个时期的养生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平时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乘凉或露宿,避免涉水、淋雨或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和脚部要注意盖毛巾被等,以防头面、四肢、腹部引发麻痹、肌肉沉重疼痛、腹痛等。
运动调养
中秋节过后,天气渐凉。为防止寒邪入侵,可通过打球、爬山、游泳等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使气血循环,自然活络,以适应气温变化,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
不过,秋季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收敛强度,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应以舒缓柔和为佳,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可选择健步走、瑜伽、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
编辑: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