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方:以院为家的“医院管家”
时间:2021-01-13点击数:2317次作者:文/图 郑昕
张云方,同事习惯叫他“小张”。11年前从中药房主任“改行”总务科主任。上任以来,小张以院为家,一心扑在后勤保障上,事必躬亲,处处精打细算,成为名副其实的“医院管家”。
“改行”汤面
小张“改行”卖汤面了。
元旦前夕,一股五十年一遇的寒潮骤然将气温带到了零下4度。一大早,台州市肿瘤医院职工餐厅却热气腾腾。人们排着长队端着大碗,米面、麦面、大排、小排、煎蛋、咸菜、青菜、高汤自由选择……
“来来来,汤面免费,连续三天。”小张不停吆喝着。
早餐品种能不能再丰富些?午餐下班晚的职工能不能都吃得到热菜?患者住院期间的伙食是否可口?朱滔书记上任后,一直惦记着如何改善职工生活,满足患者需求,提高大家的满意度。于是,12月23日起,小张深度介入食堂。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除了中间偶尔处理总务科相关事项,他从早上6时到晚上6时泡在食堂,实地调研,了解食堂日常运行的每个环节,参考外院食堂运行经验,思考最佳实施方案。
本地人大多有吃汤面的习惯,就从这里着手。一周下来,吆喝声已渐退去,目前每天早上基本上能达到百来碗面。
结合光盘行动,食堂从12月28日开始实行职工自助打饭、打汤。为了感谢职工配合,小张琢磨着把节省下来的人工费用返还给职工,每天定于7时至7时半推出“增值送”服务(免费),轮着送木耳汤、红枣汤等,人气也渐渐旺了起来。
早餐多样化落实过程中,智慧食堂开通了网上订餐;午餐制作也由一次性完成转为分步上餐,延长了供菜时间,迟下班的职工都能吃到热菜了。
同时,食堂还改善流程,提高患者食品多样化,推出个性点餐,每餐每人保证一荤二素。1月11日对病区推出肉包预订,改变住院患者早餐只能吃馒头的模式。患者普遍反映,价格比当地快餐便宜,而且口味优于同价快餐。
接着,在院部支持下,还将陆续置办全自动包子机、水饺机、面条机。下阶段,小张着手与院工会联合,推出系列服务,现做炊圆、肉包、水饺,届时有需要的职工可以将成品打包带回家。在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后,小张表示,即便如此,也难免会有许多不周的地方,有待日后不断改善吧。
近日来,疫情渐趋严峻。小张说,一线医务人员都十分辛苦,改善伙食做好后勤保障,就是为疫情防控助力。
伏地听水
后勤精细化管理方面,小张算得上能手。
总务科制定了能源管理制度,实施多点位安装水表,专人兼职全院水表每日抄表,并对日常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去年十月,对比数据后发现,近阶段用水量日增四、五十吨。按理说,参照住院及门诊患者数量、中央空调运行等情况,本阶段用水量跟以往应该持平,而不应出现增多现象。于是,小张开始着手查找原因,对每只水表进行追踪,发现一周内供应室水表出现异常,从20多吨到30、40、50多吨,直到60多吨。经多次对该管路查找,却一直找不到漏水点。后来打开排污管道,在全部水龙头关闭时,仍有水流出。分析发现该管路为供应室消毒锅排污管道,考虑可能是设备止回阀故障不能自动关水造成漏水。马上与设备科取得联系,寻求厂家帮助。厂家经多方调试,最终发现设备并没有故障。
挖地三尺也要把问题找出来!在无专用设备的条件下,小张组织人员,沿着管道走向继续查找,乘着夜深人静一步步伏地探听,终于在第三个晚上偶尔听到排污管内有动静,最终将管道剖开寻找漏水点。
原来,早在2003年医院实施整体搬迁,一些基础设施使用了将近20年,地下管路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在靠近水泥地面,排污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相隔5公分平行排布,自来水管道因地面沉降,接头出现漏水,水压增大时水将铸铁污管腐蚀,穿透铁管,使得自来水进入排污管道流到外面去了。找到原因后,马上进行修复。次日检查水表进行核对,发现已恢复正常。连续观察一周,用水量在12吨上下波动。就这样,通过及时追查,将漏水消灭在初始状态,每天减少水资源浪费50多吨。
此外,小张还积极探索多单位联合招标模式,三家医院联合对排污许可证中的自行监测项目进行招标,降低成本支出,成为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十多年来,小张边干边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由于住得近,后勤事儿多,他总是以院为家,来得早、去得晚,随叫随到,风风火火,无论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总是身先士卒,风里来雨里去,日常安全生产、创新节能减排、战时后勤供给、抗击台风施虐、发热门诊扩建、住院病房改造、中央空调维修、供水供电保障……
十多年的后勤保障生涯,长期的一线工作,小张积累了丰富的后勤保障工作经验。科内同事的一个问题电话,他马上就能找到问题症结,并立刻拿出解决方案。他不仅是一名科室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科室技术专家、科室成本核算能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台肿明天,是小张永远的奋斗目标。
编辑: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