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 助推医共体能力提升

时间:2020-12-11点击数:6436次作者:郑昕

12月10日,温岭市卫生健康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医共体建设基本情况与主要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温岭市卫生健康局局长袁为民通报了全市医共体建设基本情况与主要工作成效。她介绍说,温岭市于2018年初开展医共体试点工作,同年12月按照省统一部署,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设立市一医院医共体、市中医院医共体、台肿医共体等3个医共体,2019年3月正式运行。县域医共体正式运行一年多,初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一家人”、人员统筹“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帐”, 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切实服务于民、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

袁为民还对下阶段医共体工作计划进行部署。她指出,医共体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创新与实践,把握好重点,紧盯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明确权责界限,努力实现从“初步整合”向“深度融合”转变。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与医共体相匹配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加强结果运用,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台州市肿瘤医院医共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医防融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外充分挖掘资源、对内不断提升能力,合理配置并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形成“未病早防治、小病到社区、大病专家看、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助推“健康温岭”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全市医共体建设的一大亮点。

在记者问答环节,台肿医共体主任朱滔简要介绍了在医防融合助推医共体能力提升方面的主要做法。

优化团队配置,打造医防融合新模式

台肿医共体积极探索医防融合管理新模式,总院专科医生搭建“全+专”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紧紧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合各村镇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拓宽签约服务对象范围,通过诊室签约、入户签约、集中签约等多途径提供便捷可及的优质服务。对签约居民建立“一人一档”电子健康档案,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和个性化健康宣教,帮助居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既降低医疗成本,又利于签约医生后续随访管理,实现预防、发现、治疗、随访、健康管理的全周期、全过程连续服务。截至目前,签约居民较去年增加1万七千余人。

优质资源下沉,将医疗融入公共卫生

台肿医共体的优势是拥有省肿瘤医院优质专家资源,今年启动全新“4+1”下派模式,即4天台州院区、1天总院;5大专科名医工作站(腹部、胸部、乳腺、头颈、介入)落户台州院区。根据所在区域疾病谱,在分院开设省级专家门诊,将“一沉到底、一步到位,一切免费”的理念及“筛查、诊断”一体化的形式服务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并将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筛查融入到基本公卫生工作中,使群众享受更为优质化、规范化的服务。与此同时,着重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切实减轻外出就医带来的经济负担,助推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在全市中期考核中,台肿公共卫生夺得第一名。

做好安宁疗护,开设康复舒缓病区

依托市肿瘤医防中心建设,在分院开设康复舒缓病区,以康复指导、舒缓治疗、全人护理、共同照顾为基础,以临终关怀、提高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整合省、市两级医联体优势资源和相关社会团体,为患者提供物理治疗、专业陪护、营养支持、心理辅导、芳香疗法、音乐治疗及社工志愿者等服务,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居家照护,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中轴线,逐步形成“发现在镇村、治疗在县、康复安宁在镇村”的医共体肿瘤防治网格化。

编辑: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