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首例高难度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技术
时间:2019-03-14点击数:1819次作者:news37
2018年12月,我院PICC置管小组成员张君丽在汪琳、陈金素护士长的协助下,应用赛丁格技术为神经外科一名患者首次成功开展了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技术。该项技术是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中专业能力要求高、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是在无法经上肢静脉及颈外静脉进行PICC置管时的一种有效置管方法,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治疗通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该患者是一名脑积水、脑脊液分流术后感染、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机麻痹的患者,因12月9日行V-A分流术(脑室-心房),为了保护脑室引流分流管,拔除了上肢的PICC导管。但患者又需长期输液治疗,因此为患者建立一条安全的输液通路迫在眉睫。如何为患者留置一条长期的安全且有效的输液通路,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解决护理人员穿刺困难的难题呢?神经外科护士长向PICC置管小组成员张君丽发出会诊。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凝血功能,血管状况、合作程度、活动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决定给患者行下肢PICC置管术,但患者双下肢肌力只有Ⅱ级,肌肉萎缩明显,两膝关节紧闭,下肢无法外展,增加了穿刺的难度。经过综合评估,最后决定给患者取右侧卧位,利于暴露穿刺部位,最终在三人紧密默契地配合下,应用B超引导塞丁格穿刺技术,历时半小时,在患者的右大腿上段前内侧(腹股沟下5cm)经股静脉成功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不仅避开了会阴及易活动部位,减少相关性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腹股沟处穿刺所致导管易弯折断裂的现象,而且更便于护士维护及敷帖的固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此次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技术迈出了新的一步,对因上腔静脉综合症、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及无法经上肢行PICC置管的患者开辟了一条较简单且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提高了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的整体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推动了医院护理服务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