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室:生死时速1小时

时间:2020-03-31点击数:1812次作者:超级管理员

3月19日上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急诊科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10时03分:一位四十光景的男子在家人的搀扶下捂着胸口来到急诊科,只见他表情痛苦,自诉胸闷胸痛。
接诊护士初步观察后立即给他安置在抢救室,吸氧、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
医生陈琳晶在床边给他拉了个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明显。陈医生一下就警觉起来。
10时15分:男子突发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家属告知患者原有脑血管畸形伽马刀术后病史。
10时20分:男子突发心跳骤停,叹息样呼吸,陈医生立予以心肺复苏,护士予呼吸皮囊辅助呼吸。创伤中心主任李建军、急诊科护士长梁玲娟和急诊外科李增亮医生闻讯赶来增援。
急诊科主任林伟仁、院前急救医生林杨泽和护士张正枝也前来增援,正确复苏、气道管理、输液管理、生命体征监护,一切都在分秒必争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并且第一时间给男子建立人工气道,在抢救过程中男子反复出现室颤,经过三次除颤和持续心脏按压。
10时40分:男子心率恢复窦性,但生命体征依旧不稳定。
心内科医生程鹏医生前来会诊支援,考虑该男子急性心肌梗死。
之后该男子频繁出现室速、室早等恶性心律失常表现。医嘱予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
11时10分:男子神志清醒,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经过进一步检查治疗该男子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造影显示他心脏供血最主要的血管(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堵塞了。目前已在外院接受手术,情况稳定。
参与抢救的陈琳晶医生激动地说:“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急救中危重症之一,死亡率高,对于急诊的救护处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抢救的及时于否及有效性直接关系患者的生死存亡,后遗症也会大大减少。该男子真的很幸运!他心跳骤停发生在医院,发生后立即实施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第一时间气管插管、除颤、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为后续的急救预留了宝贵的时间。”
该男子家属反映发病前他一直在家熬夜、打游戏。
陈琳晶医生还说:“心肌梗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般中老年男性发病较多见。但是在现在心梗越来越年轻化,熬夜、不良生活作息都给疾病埋下了隐患,希望人们引起重视!”
根据数据统计,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占全部冠心病病人总数的3%~10%,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6%。年老病人因进展缓慢,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已建立侧支循环,发生紧急情况时心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能够保证部分供血,而青年人因发病前往往没有任何先兆,突发心肌梗死没有足够时间建立侧支循环,一旦发病很容易猝死。
中青年心肌梗塞高发的原因:
中青年普遍认为自己年轻,苦点累点没什么,他们对身体不关心,生活方式不正确等,都是导致目前中青年心梗高发的重要原因。
(1)抽烟过多:吸烟会促使动脉硬化,增加心梗的危险。另一方面,吸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导致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塞。
(2)暴饮暴食:食道和胃部离心脏近,过多饮食会导致心脏血管急剧收缩,发生痉挛。
(3)过度劳累:中青年心肌梗塞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脑力劳动者,有的人工作起来几天都不休息。这种没有规律、过于劳累的生活,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梗。
(4)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会集中到一起。人在紧张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交感神经兴奋,这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发作。
(5)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过度疲劳,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应激性心肌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类似心肌梗死的情况。所以长期熬夜对身体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因此,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态平和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每晚睡足8小时,避免熬夜工作,避免精神紧张、大喜大悲,保持心态平和;
2、规律运动 应根据个人喜好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三至五次,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方式,并避免过度锻炼;
3、平衡膳食 膳食方面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主,做到按时进餐、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适时补充水分,可以避免血液粘度增加及血栓形成。多食新鲜的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戒烟戒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5、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6、定期体检此外,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则有助于早期干预心肌梗死的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防范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生。
7、学习医学科普知识 如果突然出现胸痛、胸闷(疼痛多表现为压榨性、紧缩样、压迫感),坐立不安,出大汗,恶心呕吐,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