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赞歌】叶丹雯——莫道岁月不留痕,回首都是好时光
时间:2024-05-26点击数:799次作者:叶丹雯 朱玲佳
在神圣的誓言下,风华正茂的她,立下信念与理想,写下温情与壮志。三十载的责任与担当,她步履匆匆,夜以继日,忙碌在病床前,穿行在病区里。走过青葱岁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她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心灵温暖心灵,书写了台肿护理人的敬业精神。她,就是门诊输液室的叶丹雯护士。
叶丹雯护士自1993年工作以来,在内科、儿科、肿瘤科、急诊科、门诊输液室等科室工作过,在退休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在输液室的一线工作,面对护理部主任尤国美的慰问时,倍感亲切和温暖,她不舍地说道:“三十年真的太快了,弹指一挥间,回想了自己工作的三十年,很有幸自己能成为一名护士,照亮了他人的生命,也温暖了我自己的心灵。”
今天,站在退休的门槛上,叶丹雯用书信的方式,深情回顾这段旅程,分享她的感悟和体会。
【原文】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我认为退休不是终点,是一次完美的谢幕,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作为一名退休护士,请允许我最后一次对您们作这样的称呼。尊敬的院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回首往事,我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共事这么多年,那一幕幕过去的工作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也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有老领导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有同龄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有年轻人对我的尊重和帮助,回想起来令人动容。
记得刚分配到医院时,当时的大内科和小儿科是合拼一楼层的,平生第一次值夜班的晚上,一个才三个月的婴儿需要输液,我连续穿刺两次以失败告终。患儿哭,家属哭,我也吓得直哭,因为这一层值班护士只有我一人,扎不进针,治疗就要中断,最后科主任联系其他楼层的护土来帮忙才顺利输上液体,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我心里痛下决心去钻研怎样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怎样才能减轻患儿的疼痛。接下来我在急诊科和注射室就每天专管小儿输液这块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三年我就一直待在小儿输液这份岗位上,输液穿刺技术日益精进,获得领导、同事、家属及患儿的好评。
2000年,医院搬迁到新院址,2001年我被分配到肿瘤科工作,那时的肿瘤科刚创立起步,仅有两位医生和两名护士,办公室条件也没完善起来,病床也只有十几张。那时的车库就在肿瘤病房隔壁,车库空着,医院为了方便肿瘤患者的膳食,买了两个煤气灶放着供患者及家属使用。我利用下班时间给肿瘤患者烧鲫鱼汤,红枣莲子汤送到病床前,还在空闲时间给患者修剪指甲,那时候得到很多患者及家属的夸奖,心里也特别开心。
2003年转科到了急诊室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急,忙,杂"。急诊科的工作就像一个巨大的转盘,不断地旋转,医护人员必须保持冷静,随时准备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要求细心和耐心,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也能沉着冷静,从混乱中寻找一丝生机。见过了抢救区里每天发生“上监护-打心电图-扎留针-抽血气”的模式,在这期间的工作让我收获颇丰,见到的急诊病例很多,让我熟练掌握急诊抢救的各项操作以及各项流程。虽然看似简单机械的操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如此流畅地完成,是各种经验的积累。
白衣天使的可爱,不在外表,在甘于奉献的内心。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场战“疫”,都是迎难而上,从未退缩。
我感激这三十多年来的护理生涯,它赋予我无比的荣誉和成就感。我看着不计其数的患者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恢复健康,那些日夜陪伴的时刻,那些生死边缘的挣扎,都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我敬畏的是这个职业所要求的无私和奉献,它要求我们以最专业的态度,最真挚的关怀,去对待每一个生命。我曾亲眼见证过生命的坚韧与脆弱;见证过病痛的无情和治疗的希望;更见证过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珍视生活,更加热爱我的职业。
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三十载的护理生涯,无数个昼夜守望。叶丹雯用她的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赞歌。愿我们都能如叶丹雯护士,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在护理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的辉煌篇章。
编辑:陈辉军 审核 王文荷 终审:尤国美 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