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征文26】敬业爱院 我与医院外科共成长

时间:2022-06-06点击数:2371次作者:李建军(原肿瘤外科主任)

到今年,我从事外科工作有40年了。1982年,我从台州医院调入新河医院(温岭县第二人民医院)从事普外科工作,那时全院普外科医生只有5个人(管普岳、陈培西、陈福春、滕灵方和我)。因为还没有盖住院大楼,外科病床只有10张。

80年代的二院,条件艰苦,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到晚上我们外科值班室里的老鼠非常活跃,在床头蹿来跳去,扰得值班医生都休息不好。


百炼成钢

我记得刚进二院时,医院只有一间手术室,15平方米大,设施极其简陋:一台木制的手术床,几套基本的手术刀、止血钳、拉钩、缝针、缝线,没有麻醉机、呼吸机、电刀等器械。

当时,医院外科很少有手术可做,手术室里只有一个麻醉医生、一个手术室护士配合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

1983年,全国掀起计划生育工作高潮,我报名参加卫生局组织的下乡计划生育妇女绝育手术活动,跟着一院妇产科医生学习妇女输卵管结扎手术,回来后在新河区乡镇开展:每天20-30个输卵管结扎绝育手术,共做了1000多例。

结扎手术虽然难度不大,一般15分钟就能完成,我熟练后有时只需8-10分钟。但也会碰到患者有输卵管囊肿和肿瘤的情况,我都会帮他们一并切除。那时我一天到晚不间歇地手术,虽然辛苦,心里却从来没有过抱怨,只想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

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努力工作的我们受到新河区委、区政府表彰,而我最大的收获,是手术技能的快速成长:切开、结扎、缝合......   几个月的高强度锻炼让我打下外科手术操作的扎实基本功!站在手术台上,我能更有自信地面对患者以及医院外科发展所迎下来的一切挑战。


力争上游

1984年后,浙江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陆续有一批优秀的大学生被分配到这所不起眼的医院,有陈军政、蔡玲富、应荣彪、王祥龙等人。虽然外科医生的人数增多,外科病人数和床位数亦不断地增加,但那时碰到胃肠、胆道手术病人,还是三天两头得请我们老大哥——一院的外科医生来做手术。

1985年,医院领导看到我院外科的技术力量薄弱,把我送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修肿瘤外科和胸外科,我成为了二院培养的第一个肿瘤外科医生。

1987年,在老前辈陈培西主任和管普岳医生的支持下,医院逐步开展了乳房癌、甲状腺癌、腮腺癌、胃癌、肠癌、贲门失弛缓症和贲门癌手术。这为我们医院成为以后的肿瘤医院创造了基本的外科条件。

记得那时我院没有病理科,手术标本要寄到上海、杭州诊断,考虑到肿瘤病人手术量增多,医院派应香岚医生去进修病理科。1988年,医院开设病理科,手术室也进行扩大改造,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培养增多,阵容扩大。

1993年,吴前蘅院长看到温岭县还没有开展胸外科手术,这是发展我院胸外科的好时机,就将我送到上海中山医院胸外科进修(在普胸外科9个月,心脏外科3个月)。那时的我能有机会到全国顶尖的医院进修,倍感珍惜!怀着一颗满腔热血的心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我拼命刻苦学习,什么辛苦、劳累统统抛到脑后。那时医院考虑得很周到,特地派麻醉医生瞿玉莲也去上海中山医院进修麻醉,以便日后更好地配合胸外科手术。


艰难玉成

1994年,我回到医院后,首次在温岭市开展第一例肺癌根治术、食道中段癌、胃代食道颈部吻合(是胸外科最大的手术)等胸外科手术,开创了温岭市胸外科的新局面。当时,温岭广播、电视记者还专门来采访拍摄。

记得那时手术室条件依然很差,没有麻醉机、呼吸机,术中都是手控气囊测血压。一台食道中段癌手术,二个切口,左侧进胸胃代食道颈部吻合做了8小时。

麻醉医师一只手半小时测量血压一次,一只手不停挤压呼吸气囊,一刻不停捏了8小时,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手术下来麻醉医师的手僵直发硬。

我们医生在没有电刀的情况下手术,有出血都是一点一点结扎止血。一台手术下来真是两腿酸软麻木、瘫在床上动弹不得。

靠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院普外科的手术水平不断提升,手术范围扩大,特别是胸外科站到了温岭前列。从那时起,我院普外科请温岭一院外科会诊做手术的情境已成为历史。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我在温岭一院开会碰到一院心内科有名望的马湘骏老医生,他对我说:“二院能够开展胸外科以及肺癌、食道癌等手术了,我院都还没有开展。”我听后,觉得这是对二院外科的鼓励和鞭策。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医院,从领导到职工都有一股奋发向上、追赶潮流的精神,才得以在温岭市及周边县市有一定名气。据我所知,在那时,温岭周边,如玉环、路桥、椒江、三门、天台等地也还没有开展这些手术。


心怀感恩

2004年,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想成立心胸外科,当时一院领导打电话给我,想把我调入一院组建心胸外科,还答应我可以马上去上海进修心脏外科。我为之心动过,犹豫了好长时间。

当时医院的阎羽临书记苦口相劝、请我留下来,时任卫生局局长的江春波也对我说:“只要肯干、能刻苦钻研业务,不管在哪里工作都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把此话当作奋斗的座右铭。我想好了:我的成长与二院领导的培养和二院职工的支持密不可分,我不能离开这个“一穷二白”的成长之地,也不能对不起医院老领导、老前辈的培养和再三嘱托,我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二院!

令人欣慰的是,二院领导一直记得我求学上进的需求,2004年医院派我去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进修三个月,2006年又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科和乳腺科进修。这些求学经历使我对肿瘤各专科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目前先进的治疗理念。

从医一生,我最难忘的是在手术台上抢救患者的经历:2016年,抢救气管、食道切割破裂气道阻塞患者;2018年,抢救心脏刺伤破裂大出血休克的病人;还有重大胸腹部复合伤、肝门部和胰十二指肠破裂大出血、颈动脉破裂大出血……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把一例例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患者的转危为安,离不开我们医院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ICU、各科室外科医生团队的通力合作。手术台上的我,虽然那时在抢救上承担主要角色,但没有团队的合作、没有其他同事的辅助,手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他们的无私奉献,我由衷地感激和敬佩。

在二院(台肿医)的这些年,我得到社会各界及医院的认可,收获了不少荣誉:从1987年起连续十几年、每年被温岭市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者;96年到98年连续两次被温岭市人民政府评为温岭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温岭市胸外科学科带头人;2021年被中共温岭市委组织部评为最美老党员;2021年上半年被中共浙江省省委宣传部、省妇联评为最美家庭。以上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在医院各届领导的培养、老前辈的栽培及所有同事支持下所取得,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点寄语

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开展过的每一个手术都让我很有成就感。但你要问我在医院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我会说:“我是二院培养出来的,我为自己能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二院,能为二院的外科发展起到微弱的推进作用而感到骄傲!”作为二院人,能让二院因我的努力而更好,这就是成就感!

年轻的医生们,做一名好的外科医生除了应有的医德品质外,敬业、爱岗、爱院是不可少的。只有敬业,才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爱岗,才能对病人负责,不辜负他们的信任;只有爱院,才能打造好医院品牌和文化,赢得荣誉和全院职工的尊敬。

在我退休时,我院三个外科的全体医生、护士及浙江省肿瘤医院外科专家为我举办宴会,大家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大家为我过了一个我人生以来最隆重、最有意义、最难忘的生日。科室护士还为我制作影集和纪念品,这是我从医40年的最幸福的时刻。

我坚信我们医院青年医生只要做到敬业、敬岗、爱院,一定会比我们老一辈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因为,你们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处在一个更有发展前景的环境。

现在,我们医院的肿瘤外科已经发展为三个病区,可以开展微创手术、微创介入、腹腔镜手术。腹部外科在应荣彪副院长的带领下,胃肠肿瘤手术例数、手术质量都在全市前茅,且在台州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胸外科黄海涛主任,作为后起之秀,经他手的胸腔手术越来越多,特别是肺癌手术在市内及周边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肿瘤超声介入治疗在徐栋书记、郑昌富主任的引领下跨入省内外先进行列。肿瘤的放化疗也在台州市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外三科在罗世云主任和谢英园主任率领下在患者之间享有良好口碑。

看到这里你还会不为我们的医院发展而感到骄傲吗?还有什么理由离开这个医院,跳槽到其他医院呢?

如果说应晓生、陈军政、杨幼萍等前任院长带领医院实现了第一阶段根本性的开创发展,而今是在徐栋书记、孙旦江院长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的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质量、高规格、高精尖技术的,是关键时期的新起点、新发展。

我们年轻医生,特别是年轻外科医生应该相信,医院发展时期看似困难重重,但医院领导有能力、有力量带领全院职工把医院建设好。医院每一个青年医生都应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勇于担当,为医院发展献出毕生的精力。

我们医院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有技能的老医生,还是对抱有为医学奉献热情的年轻医生,都能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空间。加油吧,外科!前进吧,台肿医!


作者简介

李建军、原肿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97年担任我院外科主任,2006年起担任肿瘤外科主任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