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日】及时接种疫苗,撑起儿童成长健康“保护伞”

时间:2022-05-13点击数:1497次作者:孙优平 整理

今年是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的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疾病预防和及时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愈发被公众广泛关注。对于新生儿和低龄儿童来说,疫苗更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儿童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对抗传染病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手段,能够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还能建立免疫屏障,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自费疫苗要不要打

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一类疫苗:政府承担费用的疫苗,可以理解为是强烈推荐的。

二类疫苗:需要家庭自付费用的疫苗。接种与否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对预防疾病风险的认知,推荐但不能强制,并不代表儿童不需要接种。

事实上,这两类疫苗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财政计划来划分,从疾病预防角度,两者同等重要。


如何区分接种后的常见反应和不良反应

常见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疼痛和轻微肿胀,一般2~3天可恢复;

一过性轻度发热反应,多数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不需做特殊处理,尽量多喝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适当服用退热药;

散发型皮疹,出疹时间1~2天,不需做特殊处理;

食欲下降和轻微腹泻,一般2~3天内恢复,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水。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一般较为罕见,如有发生需专业医生详细评估,如持续重度高热、全身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不会再生病

理论上,接种疫苗后约1~2周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具体情况要根据疫苗本身的特性和人体自身情况而定。

疫苗只对特异性病原体类别预防,不包括所有的型别。此外,预防接种虽可保护绝大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


带孩子打疫苗这些问题别忽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疫苗的次数非常多。有些问题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是不容轻视的,需爸妈仔细了解。

一、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接种疫苗?

体温超过37.3℃;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贫血等;

处于疾病急性期,如正在腹泻、严重咳嗽等;

近期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

过敏体质或患哮喘、荨麻疹,且处于过敏发作期;

患严重皮炎或有皮肤感染、湿疹;

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

腋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有脑病或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后遗症、癫痫;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迟缓;

防御机能不全,患有免疫缺陷病等。

二、带孩子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携带预防接种证;

保持孩子接种部位皮肤清洁;

给孩子穿宽松、易穿脱的衣服;

如实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健康状况;

认真听取医生的口头知情告知或阅读《知情同意书》。

三、儿童在接种疫苗后需注意什么?

留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后再离开;

口服减毒活疫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吃热食或哺乳;

接种疫苗当天,不要给孩子洗澡,避免接种部位感染;

接种前后几天,不要给孩子吃新的食物品种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孩子有可疑的严重异常反应,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接种疫苗后,宝宝如果24小时内出现38.5℃以下低烧,或伴有轻微烦躁、哭闹、呕吐、腹泻等情况,属于接种后轻微反应,一两天后就会消失,不必过于担心。家长应给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方面推荐稀饭、面条、鸡蛋羹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出现以下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宝宝体温38.5℃以上,超过48小时仍不退烧,尤其是3个月以下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或虽然体温38.5℃以下,但精神状况差;宝宝出现精神差、排尿减少、脱水、腹痛、严重呕吐腹泻、抽搐、严重咳嗽、呼吸异常等情况。

疫苗虽能预防疾病发生,但也不是接种越多越好。只有合理安排,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才能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

特别提醒: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家长要及时关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动态;通过APP、电话等方式进行分时段预约接种,尽可能只由一名家长陪同孩子进入接种现场;如果出现疫苗延迟接种情况也不要着急,短期延迟接种基本不会对接种效果造成影响,及时前往接种门诊进行补种即可。

编辑:郑昕